臺灣“三月學運”烽煙未凈,島內“反核”風潮又起。華廣網25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反核”風潮對島內的影響,文章直言,反核風潮意在鬆動“鳥籠公投”,而降低“公投”門檻將在未來直接衝擊兩岸關係。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三月學運”烽煙未凈,島內“反核”風潮又起。這種風波翻涌、議題不斷的狀況在讓人感嘆島內政團、媒體塑造議題能力之強的同時,進而引發對島內政局和臺灣經濟民生長期發展的憂慮。
  首先,林義雄絕食事件有可能引發台當局公信力的進一步下降,馬英九當局將更加步履維艱。
  環保議題事關人類的發展,天然具有道義上的正當性。嚴肅對待核能利用可能帶來的危害、併在慎之又慎的基礎上利用核能無疑是負責任的態度。林義雄作為一位具有濃厚理想主義韻味、勘破生死的政治人物,其一貫的政治立場和作風也決定了他遲早會採取這樣的行動踐行自己的主張,此次絕食必然有蹈死的決心。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自行決定自己的表達方式本無可非議,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其行為更會在臺灣社會發揮重大的影響。但是全球化階段的發展確實面臨著“要發展”和“要環保”的二重矛盾和糾結,這使得執政當局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也使得反對黨有了政治操作和將環保議題泛政治化的空間。同時也使人思考,臺灣島內的政策決定和實施還有沒有理性?臺灣未來還要不要生存和發展?
  林義雄的言行凸顯這樣一種邏輯:“反核四=愛鄉土=愛臺灣”。而這個邏輯鏈在未來的臺灣政治操弄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劫材”。如果馬當局不妥協,林義雄不幸在絕食中喪生,必然引起臺灣政壇的政治風暴,這場風暴的力度和效果絕對不能低估。一些政治勢力可將林的喪生解讀為罪在馬當局“不愛臺灣”,這種宣言無疑為臺灣政治變局埋下了炸彈和導火索,只是等待一粒火種“星星燎原”。要使林義雄不死,則必定以馬當局的妥協而告終。那將是馬當局在學運衝擊妥協後的再一次因體制外衝擊而為之妥協。如此,馬當局的公信力將進一步下降,正常施政將更加困難。
其次,環保議題的泛政治化將進一步成為島內政黨鬥爭的亂源,臺灣政治過程將更加複雜。
  林義雄個人的行為已經足以令馬英九頭痛的了。令人更為憂慮的是,林義雄此次絕食行為將會使環保議題進一步泛政治化。民進黨已經將道德牌、政治牌、法律牌、經濟牌混合使用,為反對而反對,為一黨一人之私利“閹割”環保議題訴求的目的,渾水摸魚、攪亂臺灣政局和經濟長期發展計劃,給臺灣未來發展帶來無盡的隱憂。現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已然利用林義雄的絕食行動進行泛政治化的操作,並提出民進黨已經擬妥並通過“2014終結核四”具體方案,要求“國會”通過“核四公投特別條例”,今年完成終結“核四”的目標。民進黨在“2014終結核四”的具體方案中赤裸裸地提出,要將“2014終結核四”列入民進黨2014“七合一”選舉之共同政見。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責成各參選人積極辦理宣導與說明活動,為終結核四“公投”預作准備。民進黨將“公投”、環保、反核、選舉捆綁出售的策略已經毫不避人。
  “核四”問題歷時三十餘年,經歷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政黨輪替及再換,前後投資4000多億新臺幣,涉及的政商關係錯綜複雜。僅只復建以後就已經投入了2640億元新臺幣,包括民進黨執政期間二度追加的預算638億元新臺幣。即便決定停建,最少也需要上千億新臺幣處理後續事宜。這筆費用誰來埋單?財政問題上已經捉襟見肘的馬英九當局敢於擔當此事的後果嗎?民進黨又真地敢有所擔當嗎?重大投資損失、未來的高電價和限電危機,經濟裹足不前的後果又將引起臺灣民眾怎樣的抗議運動呢?
  如果民進黨真為臺灣用核安全著想,應該將已經在運營中的三座核電站一起列入泛政治化操作,並徹底癱瘓臺灣的核電設施。但他們單純只就“核四”開刀,本身並不能完全解決用核安全的問題,反核行動也不徹底。這種行動的原因不難判斷,即民進黨要操作議題,但又不敢過於得罪經濟界,不敢真正影響臺灣的用電問題。他們只是要通過環保議題獲取選舉的熱度和輿論的主導權,以便進行群眾動員。他們只是打議題,而沒有真正提出處理臺灣“發展”和“環保”矛盾的方案,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實在令人感慨不已。
第三,反核風潮意在鬆動“鳥籠公投”,而降低“公投”門檻將在未來直接衝擊兩岸關係。
  臺灣現存的政治格局已經決定了政治人物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一旦問題棘手立即訴諸民意,動輒發動街頭鬥爭、議會鬥爭以及“公民投票”,這已經成了處理問題的常態。民進黨非常清楚這一點,早就醞釀“反核四”議題。反核議題在此時催生落地,一方面可以成為今年“七合一”選舉的“議題庫”,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這種社會動員鬆動“鳥籠公投”,降低“公投”門檻,為未來各種議題包括統“獨”議題的“公投”做好準備。
  臺灣政治的發展,已經使得臺灣政局和兩岸關係中的政治議題法律化、實體問題程序化成為一種趨勢。依據臺灣地區現行相關規定,“公投”案投票結果,投票人數達到全台、各縣市投票權人總數二分之一以上,且有效投票數中超過二分之一同意者即為通過。“公投”門檻較高,無法增加“公投”後果不確定性帶來的刺激和鼓動,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鳥籠公投”(比喻條件嚴苛、難以實現),早已經引起了民進黨的不滿。拆掉“鳥籠”、放飛“公投”早就在民進黨的計劃中。換句話說,臺灣政壇的大氣候、小氣候決定了拆“鳥籠”行為遲早會來。當前,民進黨在鼓動降低公投門檻,國民黨內也有了雜音,馬當局現在仍堅持原有立場,但一旦林義雄身體出現問題,在島內悲情再起、壓力驟增的情況下,馬當局在核四與“公投”上的立場極有可能出現鬆動,降低“公投”門檻在臺灣不遠的將來或許會成為現實。
  其實,“公投”是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其可劃分的議題和領域也很多。比如,“公投”議題包括一般性的公共議題、公共政策,也包括所謂“領土變更”、“統獨”之類的議題。按說,議題的分開及門檻的不同設定當然可以商量和規範,似乎也沒有必要為其是否會影響兩岸關係而擔憂。但是,在島內政治亂局下,已經簽訂的兩岸服貿協議有可能無法審議通過,已經設定的“鳥籠公投”有可能被修改,島內民粹的泛濫已經使得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對兩岸關係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的擔憂也非杞人憂天。(本文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40mamh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